古人云:“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。”
任何一种事物,到了极致,就要朝着反向走了。
六十岁,是中年和老年的分水岭,也是中年到了极致,若是不能顺利拐弯,就会为难自己,也容易导致亏损。
因而,有远见的老人,会及时做好减法,调整自己的状态,避免人生很“满”。
如果你处于以下三种状态,说明你日子过得很好。
图片
01
朋友很少,留三五知己,怡情。
这些年,流行一个词语,叫“失友症”。
打开同学录,有好几百人,但是真正能够聊天的人,寥寥无几。能掏心掏肺的人,也许一个都没有。
有的朋友,看起来像朋友,指不定戴着面具,在背后捣鬼,比陌生人更狠。
人在中年,习惯性认为“朋友多了路好走”,觉得多认识一个人,有其联系方式,也许来日会有用。毕竟,人没有“后眼睛”,不能认定当下的熟人,以后会如何打交道。
到了六十岁之后,就不一样了,不再有利益的追求,并且自己的价值也在降低。
除去利益,大家还有什么好聊的呢?正如古人说的:“道不同不相为谋。”
人家的时间很贵,要留给可以获利的人,不是留给一个闲着的老人的。
更可怕的是,老人认为某个人是朋友,就去走动。结果对方点都不热情,导致自己看了一次脸色,内心很难受。
西汉开国功臣韩信,中年时为了谋业,找到朋友萧何。
萧何把韩信推荐给刘邦,但是没有被重用。
当韩信准备离开的时候,萧何骑马去追,留下了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的美谈。
再往后,萧何却成为了除掉韩信的人,朋友之间的情谊,毫无征兆地消失了。
俗话说:“此一时,彼一时。”
人老了,不要用过去的眼神看人,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及时更换交友模式。
余生,能够有几个真正不求利益,只是彼此喝杯茶,聊聊天的知己,就足够了。大家随时可以小聚,也能在遇到麻烦的时候,互相帮一把。
都是老人家了,谁还看谁的脸色,谁还要算计谁的利益,谁还稀罕“勾心斗角”,舍去吧,“失友症”在老人的生活里,是一件好事。
图片
02
不参加同学聚会,相见不如怀念。
没有了朋友,我们就去参加同学聚会吧。很多老人这样想。
毕竟,同学是没有利益瓜葛的人,在读书的时候,大家都闹腾,平等的。
更重要的是,很多同学都一个地方的人,乡里乡亲的,也好讲话。
其实,斗转星移,很多同学已经变成另外的模样了,被社会渲染过了,不再单纯。
我身边的一位大爷,说了三条理由,证明不要去参加同学聚会。
其一,很多同学,做了爷爷奶奶,他们混得一般,但是儿子女儿混得好,在什么地方开工厂,有公司,赚大钱。因此,吹嘘儿女变成了聚会时的主题,儿女混得不好的老人,就冷落了。
也有比孙辈读书成绩的,好像不会读书的孙辈,都没有出息。
其二,很多同学已经走散了,都不在同一座城市,要相聚,其实是强人所难。好不容易来一趟,来去匆匆,也不见大家有什么热情的招呼。
若你是主持聚会的人,邀请了几个外地的同学,都不来聚会,显得没有面子,给自己添堵。
其三,有的同学变成了土豪,动不动就承包了聚会的钱。其他的同学,似乎是混吃混喝,还欠下了一份人情。若是大家AA制,有的人确实很穷,可能这几百块的费用,都是一个月的生活费了。
本想通过聚会来增加烟火气,改变心情,却仍旧逃不过世俗的人情世故,这是没有什么意思的。
与其在乌合之众里吃顿饭,唱几首歌,不如回家吃饭,好好休息。
图片
03
逢人少说几句,沉默是金。
人老了,难免唠叨,但是这样的习惯,真的要改掉。
对于儿孙,他们有自己的认知,也有自己的安排,人生路还长。老人要拦着他们吃苦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老人的经验,说一万次,都没有人听,还引发反感。
对于外人,就更不要说了。毕竟,外人多半是看笑话,不会真心理解。
有的老人,喜欢在小区里,开口就来:“我家儿媳,真的不像话,大家来说一说,到底我做得对,还是她做得对。今天早晨呀,我做了鸡蛋羹,她还嫌弃呢。”
一会儿功夫,老人的话传到儿媳的耳朵里,婆媳矛盾就来了。
俗话说:“来说是非者,就是是非人。”
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而不是强求身边的人能改变什么。
管好自己的嘴,少说几句,发现自己更适合做倾听者,也体现了对身边人的尊重,这是老人有教养的一个方面。
当人与人要争执的时候,老人主动闭嘴,避免了冲突,也是保护好了自己。
图片
04
鲁迅先生说过:“不满是向上的车轮。”
都一把年纪的人,在家是长辈,就得有长辈的形象;出门要有德行,体现社会的文明。
把一些多余的东西减掉了,然后留下很多的空白,可以让自己有进步的空间。
闲来无事,读几本书,种花,看风景,和老伴散步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实在空余时间多,还可以学一些小手艺,丰富自己。
没有了人生的繁华,剩下的是简单的生活,安逸,安心,安静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